返回目錄
關燈 護眼
加入書架

彌羅青卷 第三十六章 登山觀道觀

面對楊玉的問話,錢志文顯得非常平和:“當年幽州半府之地淪陷,涉及雜事太多,雖然六官壓下訊息的傳播,卻也沒有過多的隱瞞。只要有心,還是能夠在流傳下來的諸多資訊中,推測出一二的。”

“據我所知,當年六官雖然沒有過分隱瞞,但也將相關資訊封存起來。你想要找到這些訊息,便需要從五百年前各地相關記錄中,逐字逐句的尋找。在沒有對應資訊作為目標的情況下,那可是一個大工程!便是專研史學的修士,也很少會這麼做,你怎麼會想著去找那段歷史。”

楊玉說完,雲安有些驚訝的看著錢志文。

“找這段歷史也是偶然,當年我在浩然府學習的時候,我的史學教授在第一堂課上,提到幾句話,讓我和幾位同學大受到震撼,進而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,將這件事情找了出來。”

聽到錢志文的話,雲安有些好奇道:“什麼話讓你那麼震撼?”

“我等儒道學子代代追求的事情,便是你們手上書籍的寥寥幾筆。”

“但我希望你們記住,史學存在的意義,並非單純為了記錄下某人的高光時刻,而是為了將客觀的事實記錄下來,傳承下去,這是我等史學存在的第一要務。”

“其次,青史未曾留名,但我等不該忘記,如果忘記,那麼將其找回,便是我等史學的責任。”

錢志文說出這話的時候,語氣有些複雜,他長嘆一聲後,繼續道:“調查相關資訊,也沒有你想的那麼麻煩,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只是稍微找尋了一下五百年前,各地軍隊調動的資訊。”

“畢竟,浩然府是函夏第一學府,內裡有著函夏最全的圖書館,以及各地人文歷史記錄。而邊防司、護帝司和禁空司的調動,在當年算是眾所周知的事情。”

“我們根據軍隊前往的方向,推測出是幽州後,而後根據這條線索,我們又檢視當年北方各地的資訊,就會發現各郡城都拉響了相關的警報,甚至一度出現臨時徵兵的現象……”

“停停停……”

錢志文說到一半,就被雲安打斷:“志文,我知道對於你們浩然府的學生來講,找到這些東西不難,但你能否回答我一個問題。”

“你說。”

錢志文點頭後,雲安卻沒有立刻開口,而是先和彌羅、楊玉表示自己會和錢志文單獨交流後,便取出官印,藉著著內裡法禁,詢問錢志文。

‘我記得你當初去浩然府學的是地方執政吧,為什麼你找歷史會想著去找幽州的東西。還有,邊防司、護帝司和禁空司的調動,按道理上來講,應該是不會對一般學子開放的,所以你當初在浩然府,學的到底是什麼?或者輔修了什麼專業?’

說到這裡,雲安有些無奈。

‘我記得,當初你父母是希望你能輔修經濟和商業內容,但你當時是以地方執政需要背的東西太多,而拒絕了你父母的提議。你輔修其他專業的事情,你的父親知道嗎?’

錢志文聞言,沉默了下來,顯然輔修這件事情,錢志文當初是瞞著家裡進行。

雲安見狀,搖了搖頭,邊上的楊玉和彌羅在二人交流的時候,則是探討起一些料理的想法。

他們兩個,一個是百味樓海雲天內門弟子,基本功紮實,手段非凡。一個有著前世記憶打底,雖然手藝不怎麼樣,但奇思妙想不斷,不少建議更是讓楊玉嘗試烹飪的慾望暴漲。

一來二去,二者倒是聊得非常開心,同錢志文那邊的對視和沉默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
又過了一會兒,錢志文和雲安的交流結束,彌羅看著有些沉悶的氣氛,隨口問了一句道觀的建設情況。

錢志文道:“道觀的修建已經完成,只是一些細微之處,以及供奉的神像,還需要調整一二,正好今天我和雲安都有空,我等不如餐後去看看?”

彌羅點頭答應,三人迅速將餐桌上的飯菜解決,而後便來到六安縣東邊的一座小山下。

山腳處,已經鋪好了一個小廣場,中間用黑白二色碎石,拼成一個太極圖案。

廣場盡頭,佇立著一塊一人高的石碑,上書“普明山”三個大字。

在石碑的邊上,一條大約半丈寬的小路,蜿蜒向上,直通山頂。

山路修建的時候,顯然顧忌到兩邊植被,草木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,依舊鬱鬱蔥蔥,生機盎然。

向上走了一盞茶的時間,便見到了道觀山門。

函夏的道觀格局,同彌羅前世記憶中的道觀格局,相似又有所不同。

道觀整體坐北朝南,山門前有六層臺階,左右兩邊立著鐘鼓樓,觀門上懸掛匾額的地方,此時空無一物,下方矮一些,向內的位置,已經掛上了伏魔殿的匾額。

顯然,六安縣建立的道觀屬於山門和伏魔殿結合的型別。

走入其中,就見到立在中間的十方伏魔真君神像。

這位真君,乃是伴隨金虹帝君身邊的四大真君之一。

立在這裡,也是所有仙門道觀的慣例。

往裡走,便是一處法壇,其上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香爐,供人奉香祈福。

法壇左右兩邊,為配殿,殿前有三道臺階,內裡暫無神像。

後方為主殿,殿前有三層九道臺階,正中央供奉的乃是金虹帝君,左右兩邊供奉的是本土神祇,一位是六安縣城的城隍神,一位是普明山的山神。

當然,六安縣和普明山都無正式入職的城隍神和山神,此時供奉這兩位的神像,只是為了方便日後對接六安縣的氣數,以及方便彌羅調動香火願力。

而以山門和主殿為中軸線,正後方向,便是祖師殿,日後這裡要供奉的是妙有宗諸位祖師。

因此,這個地方除去簡單的裝潢外,沒有任何佈置和擺件,按照錢志文的說法,交給彌羅自己處理。

最後,祖師殿左右兩側,便是日後道觀內修士居住的地方。

在東側的位置,還有一條小道,通向山頂東邊的一處小平臺,那是彌羅特別要求搭建的採氣臺。